学员们除开做警戒任务和购物任务与信息任务之外,都在这里听课。树林子里有一片绿植,学员们席地而坐。
今天是赵戈的课程,这时信息兵就来了。
司马靖就报告道:“信息兵从家乡回来,有重要情报汇报。”
赵戈就说道:“既然是来自家乡的情报,学员们都想听吧!”
学员们就说道:“想听!”
“那就说吧!不要刻意回避,我会给大家解释的。尽管讲。”
“榖宫府里近期提出要立长子赢禧为世子,赢昱不服烧了赢禧的书简,说要把祖宗制度烧成灰。伯爵说,赢禧具有仁慈之心,赢昱具有杀伐之心。而老百姓却说,赢昱如果将来做了帝王,一定是个暴君。报告完备。”
赵戈挥了挥手说道:“问题来了。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皇帝。虽然我们没有资格去选择自己的君王,但我们有评说和诉求愿望的权利。世子就是将来接班的人,是国家未来的管理者,他的言行和功绩是由后人来定论的。所以每一个可能成为国君的人,都要清楚权力是用来为国家和黎民百姓谋利的人。”
这时有人举手,赵戈一看是樊保国,就点头。
樊保国就说:“什么样的君主是明、昏、暴、仁、圣君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一个皇帝是否贤明,或者昏庸,就要了解,皇帝这个职位的含义。
皇帝,是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这个职业拥有无上的至高权力。
但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皇帝也肩负着一个王朝的使命。
正所谓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坐在这个位置上,有的皇帝被称赞是明君、圣君、仁君,有的却被批判为是昏君、庸君、暴君,甚至还有最高的评价——千古一帝。
那什么样的皇帝是明君、暴君、圣君呢?
先说说圣君,这个称呼挺高的,能得到这个称呼的皇帝历史上确实不多。”
赵戈从身上摸出来一个发光的镜子,然后神秘地跟学员讲道:
“我这里有一个穿越镜,可以看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圣君,一般是从后世上帝角度去看,之前那些给后世带来深远、正面、积极影响的皇帝。
他们的功绩,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千古功业。
同时,他们又没有什么大的负面或者不好的影响。
像汉武帝刘彻、隋文帝杨坚、一代女皇武则天、明太祖朱元璋,他们都可以称得上是圣君。”
“那明君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由赵恒提出来。
“称得上明君的,就是指英明睿智的皇帝。
比如,奠基创业、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如秦始皇、汉高祖、汉光武帝、晋世祖、隋文帝、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或者,继业守成、开创治世或盛世的贤君英主,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和帝、隋明帝、唐太宗、明成祖、雍正皇帝等。
承天命于宇厦将倾、社稷飘零的衰世,励精图治、中兴家国的中兴之主,如汉宣帝、唐宪宗等。
虽没有开创国家和缔造盛世也没有中兴国家,但是却巩固了身后国家的待兴之主,如晋明帝、魏孝文帝、陈文帝、周武帝、周世宗等。”
“至于春秋时期的明君有:吴王可绿、秦穆公、楚庄公、越王勾践、齐恒公、晋文公、郑庄公、晋献公、楚昭公、魏文侯。”
“那仁君呢?”
自从孔子开辟儒家学说以来,就有仁爱思想,对于那些施行怀柔政策的君主,就被儒家称为仁君。
通俗的解释就是仁慈、博爱的皇帝。
但是自古以来,历史上的所有惨痛教训都在告诉着我们,用儒家思想去治国,是多么的可笑,多么的无知,多么的奇葩,以及多么的祸害无穷。
我们从孔子去求职就可以看出,用儒家思想去治国,有多麽不靠谱。
所谓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法家思想治国理念。比如:
汉武帝刘彻采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完成当时治下的子民思想上的统一。
但是他并没有用儒家思想去治国。
他是用儒家思想中的其中一派,也就是公羊派的学说,去鼓励大汉子民们从思想上去认可这个国家。
但是汉武帝并没有用儒家思想去治国,他还是沿用的秦始皇留下来的法家治国的理念。
姑且可以称之其为外儒内法或者儒皮法骨。”
赵戈来回走着:“下面说说,后世的大明建文帝朱允炆。皇太孙,一个被叔叔夺权的皇帝。
朱允炆听从腐儒方孝儒的建议,也同样在大明上演了一场据周礼、复井田的活动。
其结果自然也是与百姓离心离德。
其实真正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汉武帝那一套模式,取儒家之精华,用于教书育人,激发人们心中善良的那一面,堂堂正正的做个正直善良的人。
而国家制度还是得采取法治。历朝历代的律法虽说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起码有个衡量标准和制度框架摆在那里。
儒家的仁治。不靠谱表现在,比如,一个人杀人放火,逮住后儒家思想教育得到悔改就把他放了。
你让那些被他祸害的人家怎么想?这能公平吗?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为了彰显仁德却把一个曾经犯下滔天罪行的人放了,而理由就是可笑的悔悟了?这不是公平,因为这根本做不到公平。
而法家思想呢?用律法约束人心和人性,让人人都有理可据,有法可依。
一个人做了什么错事,犯了什么罪,律法上面写得明明白白要怎么处罚,这才能做到公平。
而仁君,就是在这种儒家思想下,由士大夫们吹捧和极度宣扬出来的产物。
历史上有两位皇帝被称为仁君。
宋仁宗赵祯。
在那个刑不上大夫的朝代,文臣集团的地位被拔得无限高。
他们称皇帝为官家,提倡宋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那个宋仁宗,他仁到了什么程度呢?
北宋名臣包拯,可以指着鼻子当面骂仁宗,而仁宗却说你包拯说的对,我改就是了,完了之后包拯还屁事没有。
甚至包拯还在立太子这个事情上给予了建设性的意见。
乍一看,嘿,这包拯还真的是皇帝跟前的红人哈,老虎屁股都敢去摸。
其实整个大宋,所有到了一定级别的文臣,都这么干!
伴君如伴虎在宋朝就是个笑话。
宋朝皇帝不仅对外怂,对内也是怂。
这仁宗不过是里面脾气最好的那一个。
还有,这史官春秋笔法也用得好,仁宗对外没有任何威压外敌的功绩,对内没有任何值得可圈可点的政策,一切都是照搬照抄照旧,实在没什么可写的了,那就用仁吧,一个仁字,彰显仁德之风嘛。
就这样,赵祯这个守成之君,在死后被冠以这宋仁宗的庙号。
那些个士大夫们就希望后来的皇帝个个都学习宋仁宗才好,那样他们的权柄就越来越大,他们的日子就越活越舒服,皇帝就彻底沦为了一个吉祥物。
明仁宗朱高炽。
他是明成祖朱棣嫡长子,以太子之位监国二十余年,登基十个月就驾崩的明朝仁宗。
同时,他也是明太祖朱元璋口中的好圣孙。
朱高炽三兄弟打小就在南京城当质子,由朱元璋抚养和教导。
他跟朱允炆一样,都被朱元璋称赞为心性善良、勤奋好学的好孩子。
所以一个被立为皇太孙,一个被立为燕王世子。
但这两人的处世态度和方式方法却截然相反。
朱允炆被儒门忽悠瘸了,丢掉了江山。
朱高炽却充分地利用儒家思想,守住了江山。
这个胖子深通人性,善于利用人心、操控人心,甚至是把整个朝堂的臣子都玩弄于股掌之中。
他嗜文厌武,所以在永乐年间一直是担任监国的角色。
在朝堂面前,他一边彰显自己的仁慈,一边隐晦暗示自己爹的霸道蛮不讲理。
在自己的爹面前,他又在极力地袒护着他的二弟三弟,为弟弟们做下的错事承担责任。
在儿子面前,他又像一个苦口婆心地老者,方方面面地维护着他不说,还得时不时给他擦屁股。
就这么的一个老好人的形象,通过一系列的骚操作,他把朝臣们牢牢地把握在了自己这一边,以至于到了最后连朱棣这个正牌皇帝都不敢轻易去动这个太子,只能以父亲的身份去欺负欺负他。
关键那些朝臣们还不得不捏着鼻子认。
没办法,老朱家脾气暴是出了名的。
太祖朱元璋就是个杀神。朱棣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太子朱高炽要是再被带坏咯,那他们可就真的没活路了。
就这样,史官们不得不给这个胖子,写上一个仁宗的庙号。
他们就是希望后来的皇帝们可千万别再动歪脑筋了,老是整那么暴躁的脾气,这可真的是伴君如伴虎了,随时小命不保啊!
朱高炽是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原来儒家思想还可以这么玩。
他朱高炽,才是大明最强王者!”
“好了。今天扯的有点远,回头说说榖国府里世子之位了,那就听天由命了!” 奇书屋为你提供最快的毂国悲歌更新,第 226章 仁慈与杀伐免费阅读。https://www.yanbkk.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