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屋>穿越小说>大明公务员>第二十三章定国是会召开了
  第二十三章定国是会召开了

  定国是会是是在三大殿开的。

  数百人熙熙攘攘都在太和殿之中,看上去还是有一些拥挤。

  毕竟,这数百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身份地方在哪里摆着,最少身边有一二侍从。还有维护秩序的侍卫,与服务人员。

  特别是皇帝这里。身边很多会议人员,也是相当多的。

  整个太和殿之中,有近千人之多。

  这个时候,也显露出蜀王的才华。何夕将蜀王作为副手来组织会议。何夕自然将很多庶务都交给蜀王来办。而蜀王自然也将这些事情给办得井井有条。

  不用何夕多操心。

  而朱雄英高坐御座之上,居高临下。御座最下面空出一片空地,是让人说话的地方。只是何夕觉得这个摆设,还是有一些不舒服。

  无他,太和殿这些地方格局早就定好了。皇帝身边又是龙椅,又是仙鹤,又是御台的。

  这些建筑都是从形式上确定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也是朱元璋皇权独尊的政治含义,映射在建筑上。但是何夕想建立的并不是这样的政治秩序。

  “南京到底不是北京啊。”何夕心中暗暗觉得不便。

  这也是何夕在南京最大的感觉。

  南京的工业化程度太低了。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表露。就从这会场上来说,何夕等人去岁入主南京,而今也有好几个月了。定国是会筹备,是去年就定下来的。

  如果是在北京,几个月之内,修建一座会场,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样的事情,放在南京,就不是太容易了。要知道传统木制建筑,说快,也很快,就好垒积木一样。十天半个月就能修建好。但前提是,木料都准备好。

  而南京原本储备着大量的木料。这不是朱允炆储备的,乃是洪武年间遗留下来的。朱元璋给天下留了一个很厚实的家底。

  但是在南北之战中,完全消耗殆尽。不管是造船,还是修建炮车,乃至于打造火铳,都是需要木料的。

  从北方,特别是辽东运输,倒也不是不行。但是太慢了。

  而且南京缺少的,不仅仅是木料。南京的经济,已经被朱允炆竭泽而渔的手段,给完全搞乱了。各方面都出现了混乱。

  这用了好几个月,才算是理顺的差不多了。

  根本不可能支撑这样大建设。

  这种情况下大兴土木也谈不上合适。

  如果在北京就好了。何夕记得北京已经营造了一个会场,也就是国债市场哪里,可以直接拿来用。而不是如今日这样临时搭建了。

  怎么看都不合适。

  等安排的差不多了。蜀王来到了何夕身边,低声说道:“首辅,时间到了。”

  何夕轻咳一声,说道:“知道了。”

  随即一声云罄之声,压过了太和殿之中的噪音。何夕出列,先向朱雄英行礼。得到朱雄英回应之后,这才起身,说道:“诸位,今日遍请国家柱石,地方贤良于此,就是为了商讨国家大事。”

  “五年前,太祖皇帝驾崩,天下同悲,宵小之辈,窃取天下,乃至于南北纷争,士卒肝脑凃地,百姓填于沟壑,令人惨不忍睹,今日在此,就是要鉴贼子之过,而绝后世之患。”奇书屋

  这就是定国是会的主题,也是最重要的事情,盖棺论定,将朱允炆打上耻辱柱,确定朱雄英的政治地位。虽然说。这是一个过场。

  毕竟,天下已经打下来了。怎么可能还有反复。今日这会议上,不管有多少持反对意见,也是无用,大不了换上一批代表。

  但是,过场也是很重要的。

  何夕就是在认认真真的走过场。

  对于这一件事情,大家也很识趣。

  每一个人都知道,其实议题不能说不重要。很重要。

  这一场会议整个流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朝廷提出的议题,大家一项一项的议。如果干涉到谁,不愿意的话,可以反对等等。

  另外一部分,也就是后半场,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议题。让所有人商议,特别是朝廷。朝廷自然也可以否定了。但是否定也一定要说出来一些。

  而朝廷提出的议题,根据重要性不一样。有的是可以打回去的。比如一些朝廷部门提出的议题。真打回去得罪的估计是几个尚书。

  没有几个尚书联合,这议题也上不了定国是会。

  只是,何夕变法以来,尚书这个官职是贬值了。

  在大明也只有六部尚书,即便是后来分南北两京,然后一些尚书的加衔,同时存在的尚书,也不过是十几个而已,不可能再多了。

  而在何夕这里就不一样了。何夕将六部拆分成十几个部门。并将文官之首定为首辅,与内阁大学士。于是尚书官就等而下之了。

  如果再加上一些加衔。在而今大明尚书官一共有二十多个人之多。未来很有可能会更多。

  这个时候的尚书,已经接近后世某部部长了。

  不过几个尚书联合起来的,也是一股很强大的政治力量,但是奈何,能够列席这一次会议的人,都不是寻常人物。

  都是地方实力派,毕竟大明原本的文官体系,先被丁显清理一遍,又被何夕清理一遍,也就是所谓的士大夫官僚集团,而今只剩下士大夫了。官僚几乎没有了。

  何夕这几个月之内,几乎将北京朝廷给搬到了南京,北京只留下一个维持机构。

  这一次会议参与者自然都是地方上的实力派了。

  他们很多都是如陆仲亨一样。

  在洪武年间,陆仲亨固然是南洋的地头蛇,但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不管朝廷的地步,但是这几年战事下来,特别是南方,朱允炆为了支撑战争,几乎将南方的兵力调空了。

  这让很多地方出现了权力真空。

  而权力也是厌恶真空的。既然朝廷撤走了。自然有其他力量参与进来。所以这来的每一个人,即便最普通的一个人,最少在某县之中,也是相当有影响力的。能够代表一个县很多人想法。几个人联合,甚至能左右一两府的意见。

  这些人其实也不是太怕所谓的尚书。

  更不要说,还有燕王这样的巨无霸。

  但是有些议题是决计不能反驳的。那就是如今天这个,何夕提上第一个的议题。

  很快很多意见都汇总起来。

  大家一致认为。朱允炆谋权夺位,令天下混乱,罪大恶极。除却宗籍,夺去朱姓,下令通缉,并生死不论。

  朱允炆潜逃的事情,是瞒不过的。

  最后也只能公开承认这一点。

  不过,在面对朱允炆问题上,各人的意见也都是不一样的。

  有很多人,表现的很淡然,这些人都是跟随朝廷打进南京来的。他们对于朱允炆根本不用怎么评价。毕竟,朱允炆就是他们推翻的。

  甚至这些人中的一些人觉得,今天的事情,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而很多表现非常激动,一副他与朱允炆不共戴天,一心要杀了朱允炆的人。似乎是与朱允炆有什么深仇大恨。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这里面有一些是朝廷进入南京之后,才慌忙投降的。可以说是朱允炆之忠臣了。也正因为这样,这些人才要声嘶力竭的证明自己。

  证明他们只是被朱允炆蒙蔽了。

  他们以为他们支持的是大明正统,错的不是他们,错的是朱允炆。所以朱允炆罪大恶极。一点也不能放过。

  还有一些,却很平静。平静之中也是五味杂陈。

  大明士大夫集团,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南方,他们几乎是从南宋一脉相承到今日。对地方上的影响力也是很深厚的。

  如果不是看到这一点,朱元璋也不会采取掀桌子的绝户计。

  这一场战争之中,损失最大的就是他们了。

  他们是支持朱允炆登基最大一股力量,却不想先被朱允炆给背叛。杀得非常狠毒。而何夕对他们的手段,也不轻松。

  何夕更是准备在全国范围之内推广新式教育体系,由国家直接主导的教育体系。这是在后面的议案。

  这对士大夫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好在两点,第一,士大夫最引以为傲的家学,在新时代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就教育资源上来说,他们的子弟将会与普通人在一个起跑线上。

  当然了,士大夫们家族或许有一些更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氛围,子弟依然能够代代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与普通人庞大的数量相比,已经不算什么了。

  第二,就是新学作为官方意思形态的出现。

  让他们家族很多积累都付之东流,根本没有用处了。

  何夕手段没有丁显那么狠毒,但也足够让他们肉疼。五年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一些人其实都知道朱允炆登基的内幕。

  那里是朱允炆夺位,其实就是方孝孺为首一些人,在朱元璋面前强硬了一把。朱元璋似乎是退让了。

  只是几年过去了。回头再看,很多人其实也回过味来了。

  心中也有了一些揣测。却不敢说出来。 奇书屋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公务员更新,第二十三章定国是会召开了免费阅读。https://www.yanbkk.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