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屋>穿越小说>永历朱由榔李炎>第23章 山西惊变(上)
  在明初的洪武、永乐时期,是不存在所谓九边的,那时候,明军是主动进攻的一方,明军在漠南有大量卫所,如东胜、大宁,过半地带都处于塞外。

  但永乐之后,情况就变化起来。

  仁宣时期,明廷的对外政策逐渐收缩,漠南地区诸多卫所大部分内迁。

  紧接着叫门天子横空出世,直接把明廷北方最大的野战兵团一波送掉,明军再无深入大漠的能力,转入被动防守。

  到了这时候,所谓九边重镇才逐渐形成,而九边当中,又可以分为三段,西段陕甘的榆林、固原、甘肃、宁夏四镇,中段山西、大同、宣府,东段的蓟镇、辽东。

  而姜镶三兄弟,便能对其中榆林、山西、大同、宣府四镇有巨大影响力。

  可以说扼住清廷北面咽喉,是名副其实的腹心之患。

  但这并不意味姜镶便能和清军正面匹敌,他要真有这本事,也不至于当三姓家奴,早就自立为王了。姜镶虽然在名义上可以辖制宣大、山西兵马,但事实上,此时在山西的绿营兵马纷杂众多,大部分和他没关系,他自己真正能够勉强控制住的,只有大同。

  大同镇内,他的三个亲信部将,刘迁、牛天光、胡国鼎,合计能有八千多号人,再加上他自己本部的三千亲兵,便是全部力量了。

  除此外,大同镇东北面的阳和卫,自家兄弟姜瑄也能拉动三四千人。

  但从锦衣卫方面情报来看,清军此番光八旗就动用了过万,还有三镇新军,合计四万余众,而且届时大军一至,宣府那些本就摇摆的小军头也会直接倒戈,等清兵抵达大同,少说也有五六万了。

  所以姜镶心中还是倾向于撤往陕西,孙齐信屏退左右后,又对他说明了明廷方面的态度。

  只要他这边一动手,南面便会从川东同时发动,令豪格、吴三桂无法北顾,此时将入夏季汛期,姜镶只需要借助黄河天险,关中盆地形胜,锁住潼关,纵清廷十万大军,又有何惧?

  而且同时,南边明军湖广、江淮各部同时动作佯攻,四川攻势连连,清廷能分出多少人来?

  若是在西北站稳脚跟,西可通甘肃,与和叶尔羌汗国、准噶尔汗国取得联系,向南可以配合湖广云贵,光复四川,将豪格、吴三桂围杀在四川盆地之中。

  一举光复西北、西南,这功劳不比李定国差多少吧?只要自己起事,明廷那边就不吝惜一个军都督和国公爵位,若是日后依靠西北地利,在北伐之时立下大功,封王也不是不可能嘛。

  李定国、李过那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威风,不比尚、耿那般口称奴才强?

  当然,虽然他自己这么想,但其实朱由榔根本就不指望姜镶真能有李定国那般本事,只要能把主力安全撤入陕西,就阿弥陀佛了,至于日后,收复四川,打通西北联系后,还得派个有本事的过去坐镇。

  但最起码此时,朱由榔还是相当慷慨的,一道加封晋国公,拜光复右军都督的圣旨,加盖印玺,给送了过来。

  与此同时,清军从京师西进的兵锋已经抵达保安州,距离宣府不到百里,剑指山西,姜镶再无迟疑。

  -------------------------------------

  五月初十,姜镶已经先后让牛天光、刘迁出城,前往控制山西其余部属。

  刘迁前往代州,控制振武卫、雁门关诸部,牛天光前往潞安府,控制潞州卫。

  同时,锦衣卫还帮忙联络了泽州守将陈杜、张斗光,以及正在偏头关的山西镇副将万练。

  次日上午,姜镶急召城中诸将议事。

  等诸将一至,便见到将都司衙门重重封锁的甲士。

  姜镶开门见山

  “阿济格、满达海大军已至宣府,此番必是图我而来,鞑子对我等早就猜忌,如今若是以大军入山西,我等必定无好结果,光烈天子神武圣明,已然克定江南,鞑子先亡尼堪,后亡多铎,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朝廷北伐不日之间,本将欲起山西响应,诸位弟兄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下方众人无不议论纷纷,但说实话,也并不算多惊世骇俗。

  能站在这的,都是当初在边军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油子,清廷那点九九,哪里猜不出来?不仅是姜镶,他们何尝没有担心清军过来架空他们,但相较于姜镶,其实对于这些将佐而言,并不怎么怕清廷清算,他们又不是主帅,最多被打散掉到其他地方。www.ýáńbkj.ćőm

  不过姜镶一番话说得还是在理的,自从江南光复后,无论明清双方,心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是清军入关时横扫天下、势不可挡,对于这些降清汉将而言,要么投降,要么就得死,相较而言,投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明廷又支棱起来了,已经能和清军划江而治了,而且自朱由榔肇庆起兵,到现在,才不过三年多的光阴,谁知道再过三年,会不会再来一次洪武北伐?

  这年头的人相当迷信,清军入关后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无论是清廷自己宣传,还是给关内文武官员的观感,都是“大明天命已失,满清天命所归”,不仅投降的人这么想,其实很多明朝忠臣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他们是抱着某种“殉节”的悲壮感在抵抗罢了。

  军事上的战果和宣传效果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现在局势反过来了,清廷被打得落花流水,大明又回来了,这说明什么?明廷被逼到那岭南大海边上都能反攻回来,这不是天命未绝是什么?

  昔日前汉二百年社稷,都能有个光武中兴,大明快三百年了,有个光烈中兴也很正常吧?

  从后世人来看,这种思想挺荒谬的,战争胜负关天命屁事,但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这就是他们的世界观。

  当初张献忠临死前,让孙可望投奔明廷,理由就是“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站在一旁的孙齐信见状,也知道自己得加上一把火,站出来朗声道

  “诸位将军,在下乃是大明锦衣卫探马司千户孙齐信,不瞒诸公,朝廷大军已经聚集湖广、江淮,只待山西一声炮响,两路齐出,清军必然无暇它顾。”

  这话其实是在诓人,明军并未有北伐的准备,只是佯攻罢了,但这当然不会给这些将佐说明。

  门外数百甲士锁住大门,局势一目了然。

  “末将愿为前驱!”

  众将纷纷下拜。

  “好!本将已受天子钦封晋国公,光复右军都督,自即日起,割辫起义!”

  “锃锃”

  刀光闪过,十数条金钱鼠尾一刀两断。

  众人分别退下,统领城内外各部兵马。

  当然,也有想通风报信的,但在锦衣卫的协助下,不难发现。

  比如云川卫副将杨振成就想和清军联系递信,求得富贵,还想趁机兵变擒杀姜镶,被提前发现。

  当场枭首,悬之东门。

  姜镶的战略很简单,宣府太远,没必要分散兵力,直接放弃,由自己弟弟姜瑄坐镇镇虏卫、阳和卫,把守大门,延迟清军攻势,大同严防死守,消耗时间,而后各地军将云集响应,在山西各地掀起抗清风潮,令清军分身乏术,若能合力击破清军自然好,若不能便从偏头关延长城内侧转入榆林。

  姜镶兄长姜让也已经收到书信,届时榆林同时起兵,为义军后路。

  明廷非常慷慨的封姜镶为右军都督,姜让为右军同知,姜瑄为佥事,一家三兄弟总领一军,可谓显赫了,至于什么尾大不掉之类的,不是现在要考虑的问题,先把对方套牢,反了清再说。

  哪怕姜镶占据西北后拥兵自重,那也比不反的强。 奇书屋为你提供最快的永历朱由榔李炎更新,第23章 山西惊变(上)免费阅读。https://www.yanbkk.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