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的历史区间是1983—2019年,共有4章内容。1)在“武术事业的百废俱兴”一章中,特别强调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竞技武术的发展方向问题,并最终以“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为标志,实现了中国武术的国际化。2)20世纪90年代是“武术事业的全面深化”阶段,包括成立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评选“中华武术百杰”和“先进武术馆校”,以及推行武术段位制等措施,为新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3)2000—2008年,是中国“武术事业的蓬勃发展”阶段。在这一期间,中国武术遵循着三条发展主线不断前行。具体表现为:“一是探索武术产业化,增强武术自身实力;二是努力推动武术入奥,扩大武术的国际影响力;三是服务大众健身,突出发挥武术的社会功能。”4)北京奥运会后到2019年,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唱响了“革新突破”的主题曲。并表现为“武术各方面发展更加贴合社会需求,更加强调服务国家战略,也更加突出文化属性”。总之,下篇的研究主要“以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节点,分别围绕武术管理、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学校武术、武术科研和武术国际化”等方面,“深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叙述了1983年以后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有特色、最具魅力和凝聚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之根、文化之源。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让文化自信融入每个人的血脉。本期我们要了解学习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泛指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练习着,武术逐渐形成。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用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序列为教育内容之一。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中华武术,是一种以强身健体为主,以搏击为辅的一种锻炼方式,没有固有的练习形态,注重内外兼修。同时也正是因为它的起源,使之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各个角落。功夫体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在我们平时生活的每个动作当中。中华武术是一种学识,一种防守,不为战争,只为和平,真正的去理解中华武术的内涵,则要抛开一切门派理念,用心去感悟,因为武术没有任何形式,但同时也可以是任何形式,因此武术没有任何强弱长短之分,而中国武术的练习,也正是为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中华武术不分高低,而去讲究体会武者的精神,由外转化之内,从而感悟武学的真意。
中华武术主要拳法有: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五手拳、应手拳、咬手六合拳、盖手六合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拳、撂挡拳、撞打拳、通臂拳、通天捶、回马捶、顺步捶、拗势捶、剪捶、罩掌、杀手掌、反臂掌、穿云拨回掌、穿臂掌、荷叶掌、滚龙掌、五手快掌、洪拳二十四掌、掖手、十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剑手、短手、四门重手、小五手、分手苗、分手八快、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回回十八肘、虎抱头肘、三晃膀等。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人文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人体形态文化或是作为健身、御敌、竞技专案在中国早已家户喻晓、妇孺皆知,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潘国静曰"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参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别不同,讲究的是"禅武合一"。在少林寺众多的禅武修炼者当中,潘国静法号释延武就是其中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人物。在少林寺素有"洪拳为诸艺之源"之说,少林武功源于此,又是汉族武术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蕴,最具完整的体系,最具权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国武功流派,它无疑已成为汉族武术的主流学派。相传著名的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修炼十年的漫长岁月中,言传身教创造了少林武功流派,而且使少林武功一开始就具备了深厚的人文文化内涵,具有修身养性,善化人性,清净无为的武德。使佛教文化哲理的"禅"等武功相辅相成,达到二者你中有我,人中有你的至高境界。
咏春拳,中国国术(拳术)中南拳之一,据传起源于满清中期年代,由对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术大师五枚师太所创立的,后经由严咏春、梁博俦等在民间流传,及至梁赞对之进行系统整理,一直列为"秘而不传"之术;直至叶问将之从佛山带出香港,公开授徒,使得咏春拳在当时的粤港地区被习武者所知晓。
在叶问的咏春拳弟子当中,以梁挺对咏春拳的传扬影响力最大。梁挺在对原咏春拳术的技击、拳理及法度的精准把握上,融汇贯通,并将之进行归纳、整理,以系统化、规范化方式,建立了包括"三段十二级"的教练晋级体制、和"十二阶"的学员晋级体制,将之形成可供修习、教授、考核、升级的教学体系。这套教学体系,突破了原本中国武术早期"多半缺乏文字记载,仅靠师徒口耳相传"的发展瓶颈,解决了大批量群体教学、并保证学员学习效果的问题。使得梁挺咏春拳系在数十年之间急速发展,成为修习人遍布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个支部,子弟门人近200万的中国国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武术,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武术,学习中华武术,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纵观世界所有体育项目,包括风靡世界的竞技体育运动,没有一个项目可以和中华武术的时间性相比。因为,这些体育项目都有其时间的阶段性,可长可短,最终会因为生活或身体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而中华武术本身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始终伴随人的一生。
国人也把武术称为功夫,顾名思义,功夫:首先它是武功,武术的别称,引申为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的某一项技能。其次谓作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由此可见,功夫是时间的积累,是练出来的。练习功夫要耐得住寂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年四季365天,天天练习。
斐誉中外的少林寺武术功夫,我们在影视传媒中除了欣赏那出神入化传奇中国功夫外,更多的是看到他们习武的日常生活。在他们习武的大殿内,由于几代武僧的练功,千佛殿地面都留下深深的脚窝。
少林寺还俗武僧释永汉回忆说;“每天3时起床,先跑步到少林寺后山,来回跑几趟,身体活动开了,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练功夫。“释永汉说,练功首先要出“三层汗”,第一层叫“慌汗”,第二层叫“粘汗”,第三层叫“凉汗”。“慌汗”就是刚练功时出的汗,没有用;练到第二层“粘汗”时才渐入佳境;第三层练功练到身上出的似汗不是汗,似油不是油,这叫“凉汗”。到了这种境界才叫“功夫”,有了功夫才可以“睡觉”。那时候一般和尚睡觉是大通铺,护院僧睡的床是“椿凳子”,也就比现在的板凳宽一些,大约40厘米宽,好像是量着身体做的“床”,一翻身就会掉下去。
练“一指禅”的少林武僧释理亮,和师兄弟们一样,每天凌晨4:30起床,晚上10点准时睡觉。平日里除了每天必做的早晚功课,主要就是练武,有时看看书、写写毛笔字。
对于少林寺武僧而言,武术已绝不仅仅是个生活的组成,而意味着生活的全部。
在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眼中,武术也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忙来时耕田、闲来时造拳。”陈王廷给我们描述的正是一幅让今人遐想翩翩的田园山水图画,武术在这其中,已不再具有其技击中的冷若冰霜的杀气,而充满着生活中的温情与婉约。
如果没有众多的武术家将武术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部分,武术的文化与技术都很难会达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里,武术就成为这些武术家生活的全部。一个个武术大师终其一生,皓首求武,不断追求着武术技艺的进步与道德的规范。
武术运动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人们锻炼身体的主要运动项目之一。特别是太极拳和一些武术健身功法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世界上有着数以百万计的习练者,他们从中享受到的了健康和乐趣,许多人已把武术作为终身的运动和生活方式。
中华武术的生活观
传统武术是综合了多种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生活方式,一个真正得到传授的弟子,基本要学的不光是那些刀枪棍棒,还要学习药物知识、医学知识(偏重于伤科)、行走江湖的“唇点”――也就是黑话等,更重要的是学习怎么做人处事。
我们常说,人的身体健康是1,其余的都是零,比如名誉、地位、金钱等等,如果象征健康的1在,后面的零越多,你的价值就越大,如果象征健康的1不在了,一切就全部归零了。
中华武术的外显功能首先是强健身心,中华武术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天人相应,天人相通,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上古真人何以长生,“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练功夫时也恰恰是这个状态。真正的好东西往往是免费的,如阳光、空气、运动、亲情等等这些都是好药,我们的武术正是利用这些来达到应物自然,返璞归真。
武术是个体用以养生、强身、防身、修身养性、自娱娱人的综合使用技术,它是增强民族体质良好手段,是塑造民族灵魂的心灵之窗。其功能的复杂性和优越性是西方体育难以比拟的。
三、中华武术是道德教育
习武先习德,因为武术有很强的技击实用性,所以每位德高望重的“师”在收徒授徒时,都重视对“徒”品德的考察与培养。门规戒律强调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反对争强好胜、恃强凌弱,体现着修身养性的特点。
习武是个艰苦的漫长过程,期间充满了寂寞、痛苦。需要习武者的恒心和毅力,需要坚持,这些都是对于习武者意志品质的考验和培养。
早期的李小龙电影,最近的《功夫熊猫》影片,都将中国功夫推向世界。目前,在美国唐人街有很多武馆,孩子们通过学习武术,不仅使得身体更加灵活,协调能力加强,更能从中得到自信,提高心智,学会自控。
修习武术使人们的心态变得年轻,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很大意义。另外,武术对预防犯罪也有很大作用。武术是关于自律的,是用来控制暴力而不是使用暴力。武术可以保护自己,威慑对手,从而达到抑制犯罪的目的。
在大金店书堂沟,有一个年近古稀的老头,少林鞭练得非常好,但他从不参加任何武术比赛,不在任何人面前表演。练功只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中华武术的道德教育是和本身融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低调,不张扬是中华武术基本要求,它渗透在习武者的生活中。
如果你选择了中华武术,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将会对你的人生产生巨大的、深刻的、久远的影响。
习武秘籍,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武术功法及兵器演练图谱,它是记录中华武功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可是,它究竟出现在何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又是如何传承至今的呢?位于上海的中国武术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武术专业博物馆,馆藏数百件古代兵器文物和文献典籍。根据研究人员搜集的编目,较早记录武术技法的书籍是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汉书?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巧”部中介绍了武术,共有13家、199篇。其中“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蒲苴子弋法四篇”是对汉代武艺的专门介绍。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专著原文都已亡佚,仅有篇目名称。但从标题名称来看,可以明确判断是较早的武术技巧专著。但武术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起源了。武术的本质是攻击,这是人类的天性,为了获得食物、保护自己,攻防能力是必须的。这也是武术的源头。但是本能还不是武术,只有当本能变为自觉,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攻击技能时,武术才开始萌芽。
www.ýáńbkj.ćőm 奇书屋为你提供最快的苏惜白顾清雪更新,第410章 章节修改中……稍候免费阅读。https://www.yanbkk.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