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世家派系官员们的心思,皇帝叶桓是看在眼里的,不过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毕竟不管是印刷机,还是等下回到皇宫后,他就要跟他们说的科举制度,都是在挖世家门阀的根。
回到皇宫后,皇帝叶桓直接把自己已经制定好的科举制度拿出来,他让诸位臣子讨论一下怎么才能快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没错,皇帝叶桓这次是独断乾坤,并没有跟大臣们商量的意思,而是直接决定了一举推出科举制度,以他现在的威望,刘莽他们这些世家派系官员,哪怕心里面再怎么不愿意看到科举制度的推出,他们也不敢提出反对意见,主要也是没有反对的理由。
既然下面的大臣们没有反对的声音,那么自然就是赞同了科举制度了。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内阁大臣们和六部的重要官员们,他们都围绕着皇帝制定的科举制度讨论,并且对科举制度一些皇帝没有考虑周全的地方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然后向皇帝禀报情况,最后再由皇帝向全国颁下圣旨,这就让科举制度成为了大汉帝国的一项国策
朝廷要实行科举制度这件事迅速地传遍了整个大汉帝国,哪怕是最偏远的地方也有官府的衙役去张贴布告,宣讲这项政策,就是为了保证所有的寒门士子,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知道这件与他们未来前途息息相关的政策。
如果说大汉帝国给广大的农民分田分地是一件让无数人高兴的大好事的话,那么这项科举制度就是对所有寒门子弟一次相当于改变命运的大好事了。
原先大汉帝国虽然开办了很多官塾,并且还让一些家族可以开办私塾,只是哪怕多了很多可以读书的寒门士子,他们当中能考进大汉大学院的学子还是占据少数,而且读书的成本可不低。
一个农民家庭可能要花费很大代价才能供一个孩子读书,不仅是因为书籍和文房四宝很昂贵,还因为要读书还要给老师不菲的束脩,当然,官府开设的官塾是例外,只是可以进入官塾读书的都是天赋最好的一批人。
以大汉朝廷现在每年大幅增长的财政收入,朝廷的官塾主要有京城的大学院、府学、郡学、县学和镇学这五个等级,不过比起想要读书的寒门子弟来说,这些官塾的数量是远远不能满足的。
至于那些家族开办的私塾,他们很多都是培养自家子弟为主,最多为了名声招收一些天赋比较好的寒门子弟进入他们家族的私塾读书,这只能算是一种恩赐。
科举的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即官办学校的学生。乡贡即各地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
其实实际上原来叶桓一直都没有实行科举制度,不仅是硬件条件还不行,软件条件也是不行的,现在印刷机已经被发明了出来,并且天下也归一统,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已经具备好了可以实行科举制度的时候了,所以他才会颁布圣旨把科举制度当做国策确定下来,这也算是大汉帝国的第二个祖宗之法了,第一个自然就是官员们的退休制度和皇帝的退位制度。
皇帝叶桓制定的科举制度是参考他前世古代盛行的科举制度制定出来的,并且经过下面大臣们讨论,提出了一个比较符合这个世界的一些规定,还把一些不合理的剔除掉,这样一来,就推出了符合大汉帝国国情的科举制度了。ýáńbkj.ćőm
大汉帝国的科举制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选拔官吏为朝廷所用。
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大汉帝国的科举考试规定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这四个级别,只有通过前面一个考试级别才能参加下一个级别考试。
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科试也称为录科。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大汉帝国朝廷规定:对学校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各衙门官员以礼相待”,“生员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报学政,俟黜革后治以应得之罪;若词讼小事,发学责惩,不得视同齐民一体扑责”,即生员享受免丁粮(免役税)、食廪(国家供给衣食,优厚者称廪生,次一等为增生,初入学生员无廪膳、称附生)、政治司法特权(官员以礼相待,生员见官不必下跪,生员犯法地方官须先报学官才能处理,不得像对一般百姓一样施用刑具)。
可以说,只要通过了院试成为了秀才,那么不仅个人前途得到了改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己家人也会跟着受益。
虽然说大汉帝国劳役很少,而且劳役还是有报酬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农民就不用缴纳赋税了,只不过他们缴纳的赋税没有以往的王朝那么重,只是如果能免税的话,那自然是极好的。
乡试:又称为大比、秋闱,每三年一次。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各州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乡试可说是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乡试之榜被称乙榜,乡试则称乙科,与进士会试的甲榜、甲科相对。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与乡试一样,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太学院为学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殿试: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殿试内容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三月二十五日,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御前秘书院成为皇帝的秘书,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御前秘书院。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可以说,科举制度就是最适合大汉帝国选拔人才的制度了,根据叶桓的估算,大汉帝国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还是一直会处在封建时代的,这个时间甚至有可能会延续到上千年也不奇怪。
虽然大汉帝国已经出现了蒸汽机、印刷机、枪炮等热武器这些如同现代文明才会出现的东西,但是并不意味着大汉帝国已经进入了工业文明社会,大汉帝国离工业文明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
大汉帝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都是农民,大汉帝国还是农业封建社会,如果皇帝叶桓不顾一切,大力发展工商业的话,整个大汉帝国搞不好会直接崩溃掉的,这可不是开玩笑。
事物的发展都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治大国如烹小鲜,特别是对于大汉帝国这也有着两亿多人口的封建帝国来说,想要在短时间内进入工业文明社会,那是根本不现实的,不仅在物质层面上做不到,民众的思想层面上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世界的封建文明已经发展了几千年时间,可以说民众的思想很多东西都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了,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得到改变的,皇帝叶桓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改变,并且他认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只要按照他规划好的路线统治帝国,未来大汉帝国进入工业文明社会,那绝对是水到渠成的了。
科举制度的颁布,彻底引爆了整个帝国舆论,到处都是在议论纷纷的人群,好像一见面不聊聊科举制度,自己就不合群似的。
很多寒门子弟都开始摩拳擦掌,就是为了做好明年院试的准备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只要通过了院试成为了秀才,那么他们哪怕是其他三个等级都通过不了,他们也算是小小的跃迁了一下自己的阶层,毕竟秀才可是真正意义的士子,可不是以前那样为了称呼好听点,把所有寒门读书人称之为寒门士子,而且还没有实际上的好处。 奇书屋为你提供最快的开局我成为大宗师更新,第六百八十四章 科举制度免费阅读。https://www.yanbkk.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