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屋>穿越小说>大唐皇长孙>第311章 上海县的变化
  一旦社会进入到安定状态,再配合以积极的政策支持,华夏大地的发展总是非常快的。

  上海县这边的情况就是最明显的。

  当初刘仁轨跟上官仪过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穷二白的渔村。

  百姓们过着衣不果腹的穷苦生活,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但是现在再次来到上海县码头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副完全不同的场景。

  用车水马龙来形容此时此刻的上海县码头,那是一点也不过分。

  “刘县令,目前上海县码头二期的工程马上就要竣工了,之后船只进出码头,再也不用等待了。”

  上官仪很是庆幸自己跟着刘仁轨来到了上海县。

  伴随着这里的快速发展,他们的前途肯定也是一片光明的。

  “二期工程虽然快要完工了,但是还不够,三号码头、四号码头都还需要继续规划修建。

  按照陛下的规划,上海县将会是成为大唐华东地区最大的码头所在地。

  从剑南道开始,一路上各地的货物都可以顺着长江来到上海县,然后通过码头散播到大唐各地。

  甚至是通过海商散播到世界各地。

  同样的,海外各地的商品,也可以通过上海码头散播到大唐各地。”

  刘仁轨显然对上海码头寄托了非常高的期待。

  “如果码头还要不断的扩建的话,那么码头附近的建筑,也需要好好的规划一下,要不然就会显得很是散乱。”

  上官仪肯定不会去跟刘仁轨争执未来发展方案的事情。

  只是自己有疑问的时候,会在旁边提点一下。

  “这方面,陛下早就已经有了安排了。离开长安城的时候,他就跟我说了一下上海码头的事情。

  沿着这一条码头及海岸线,可以修建一些列的客栈、商铺、住宅楼。

  渭水新城那边的新式建筑风格,可以在上海这里继续推广。

  甚至考虑到上海这里会有很多海外的商家,到时候的风格可以结合一下西洋各个国家的建筑风格,甚至是极西之地的一些建筑风格。

  这些房屋,要尽可能的考虑可以长时间的居住。”

  一般的木屋子,住个几十年要是不大规模的维修一下,基本上就没有办法住了。

  哪怕是一般的砖木结构,顶多也就是多住一个几十年。

  只有巨石和特制的青砖等材料为主的建筑,才有可能维持一个几百年还能正常使用。

  对于上海码头四周的一些房屋,李承宗显然是有着自己的一些特殊期待。

  所以这部分的建筑,需要考虑的东西跟其他地方是有所不同的。

  “如果这样子的话,这些建筑的修建时间就会比较长一些了,并且修建的成本也会高一些。”

  “上海码头附近的土地都不便宜,能够在这里买地的人家,家境都不会差。

  大概率还是各个地方的世家勋贵以及一部分的豪族商家,对于他们来说,修建房屋的这点钱财,是不缺的。

  毕竟这里修建的房屋,不像是一般的江南水乡的建筑,占地面积很广。www.ýáńbkj.ćőm

  顶多只是几亩地的房屋,哪怕是修建成三四楼,并且使用上好的材料,大家也是可以承受的。”

  刘仁轨显然也是杜上海县将来要面对的各种情况,心中有了一些想法,并安排人员做了一些事前的确认的。

  作为大唐未来潜力最大的一座城池,上海县要么不修建,要建就要建的非同一般。

  到目前为止,上海县还没有修建城墙。

  就是因为还不确定城墙需要怎么修建才是最适合上海发展的。

  修建的小了,很快就会满足不了使用需求。

  但是修建的太大的话,花费又会比较大,并且修建的时间也会非常的长。

  “在码头附近的商品交易中心,今年应该可以修建完成,我觉得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在《大唐报》上好好的打一波广告,让大唐的商家都知道上海县这里有这么一个货物集散的好地方。

  如今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朝廷也废除了对商人的许多限制。

  愿意经商的人肯定是越来越多的。

  但是到底从什么地方来获取货源,要把货物运输到什么地方才能挣钱,许多人都是不大了解的。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直接告诉大家,来上海县进货,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

  这么一来,大量的商家来到上海县,不仅可以给上海县带来人力和资金,还能有利的促进住宿、餐饮等各行各业的发展。

  最关键的是可以让我们本地出产的各种商品,以及各地商家运输到上海县的商品,能够快速的销售到天下各地。

  这么一来,各地的商家就会进一步的更加愿意来到上海县做生意。

  长此以往,上海县将会成为大唐最大的商业之地。”

  上官仪对上海县的前途也是非常期待的。

  按照他内心的推测,上海县将来迟早是会变为上海州,甚至是上海道的。

  而伴随着行政级别的提高,这里的官员的级别也是在不断地提高。

  这对于上官仪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晋升机会。

  “商品交易中心的影响力有那么大?”

  虽然商品交易中心也是按照规划在按部就班的推进,但是刘仁轨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视。

  在他看来,这里只是一个商品的集散地而已。

  但是现在听上官仪这么一说,他发现自己可能低估了商品交易中心的魅力和影响力。

  “刘县令,你想啊,对于商人来说,最主要的就是买到低价的东西,然后找到地方高价进行售卖。

  这商品交易中心,其实就已经给大家提供了这样子的一个机会。

  大量的商家集结在商品交易中心,商家可以很方便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货源。

  并且因为这里主要经营的是批发的业务,价格比自己在外面零散的购买,一般是有优势的。

  而对于卖东西的商家来说,他们开出来的价格肯定是有利可图的。

  虽然这个商品在交易中心售卖的价格肯定要比一些地方的零售价格要低。

  但是不需要大费周章就可以卖出去,并且还是大批量的卖出去,很多商人应该也是非常开心的。

  这么一来,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都能从商品交易中心里头获得好处,这商品交易中心自然就能获得商家的青睐。

  如此循环发展下去,估计不需要几年的时间,现在的商品交易中心就需要扩大规模了。”

  上官仪这么一解释,刘仁轨倒是很快就理解了。

  毕竟他跟着李承宗,对于商业的发展和影响力也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识的。

  只不过之前没有重视,忽略了商品交易中心。

  “如果这样子的话,我倒是觉得可以依托于商品交易中心,开设一个报社,专门刊登跟商业相关的信息。

  比如丝绸在上海这边的卖价如何,鲸油蜡烛、鲸鱼肉干这些东西在商品交易中心里头的卖价如何。

  上海码头有哪些海外的商家过来做生意了,又有哪些商家的船队出海了。

  这些跟商业相关的消息在报纸上刊登的话,商人们应该还是很感兴趣的。”

  自从有了《大唐报》之后,各地就陆陆续续的冒出来各种各样的报纸。

  不过到现在为止,还真是没有一份全国性的商业报纸。

  刘仁轨既然想要把上海县打造成大唐商业最发达的城市,这方面的准备显然也就非常的有必要了。

  “好主意啊!属下正好也想着要搞一份这样子的东西,没想到刘县令您已经提前想到了。”

  上官仪拍马屁也好,真心的也好。

  反正此时此刻,他让刘仁轨感到很是舒服。

  “那这份报纸就叫做《财经日报》吧,今后大家看到《财经日报》,就会想到我们上海县,想到我们的商品交易中心。”

  “刘县令,现在朝廷在大力的鼓励各地修建书院。

  我们上海县在这方面的底蕴是比较薄弱的,不如别出心裁的往商业和航海方面靠拢。

  依托于江南造船厂,我们可以开设上海海洋学院。

  依托于商品交易中心以及上海县的商业,我们可以成立上海商业学院。

  将来我们要是能够把这两个书院修建成为大唐在这个领域最权威的书院的话,应该也是能让陛下刮目相看的。”

  上官仪一句“刮目相看”,立马就让刘仁轨同意了这个方案。

  毕竟,作为李承宗的弟子,刘仁轨最在乎的其实就是师父对自己的态度。

  “好!这事就交给你去负责了,要尽快的去落实!”

  果然,刘仁轨没有任何的犹豫就同意了。

  ……

  上海码头附近的一处酒肆之中,崔文飞和郑海东正把酒言欢。

  “崔兄,这上海县的情况,可是一天一变样,据说现在已经有超过十万人常驻在这里了呢。

  要是算上那些外地商家带来的人,估计这里还得多几万人。”

  郑海东也是上海县刚刚成立的时候就过来了的老人。

  当初荥阳郑氏安排他来上海县的时候,他还不是很乐意,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不满。

  但是伴随着上海县的发展,特别是荥阳郑氏的盐业在这里焕发了第二春,郑海东的心情立马就变了。

  甚至他在荥阳郑氏内部的地位也跟之前完全不同了。

  以前荥阳郑氏虽然也算是大唐主要的盐商之一,但是在青海城那边过来的咸鱼的冲击之下,可谓是摇摇欲坠。

  但是现在跟着人家在上海县开设了海水晒盐作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一方面,这样的盐巴的成本比较低。

  另外一方面,上海县这里因为捕鱼业的发展,对于盐巴的需求很是旺盛。

  单单各种各样的咸鱼腌制,就可以消耗掉大量的盐巴。

  这对于晒盐作坊来说,自然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如今整个上海县的捕鱼业,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规模。

  “十万人应该还是老黄历了,你看看那江南造船厂,单单一家造船作坊就已经有了三千多名匠人。

  还有其他几个大的作坊,全部人数加起来就已经超过两三万了。

  按照我的估计,上海县这里的人口,估计都已经有二十万了。”

  这年头的人口密度可不像是后世那么的高。

  二十万一个县,放在后世绝对是低于平均水平,要考虑撤县合并的。

  但是放在大唐,这就绝对是一个上县的人口数量了。

  甚至在一些边疆地区,一个州也就这么一点人。

  “二十万?有这么多吗?”

  郑海东忍不住张了张嘴,脑中想到了当初第一次来到上海县的情况。

  那时候,整个上海估计都不到一万人呢。

  “你看看每天停靠在上海码头的船只,再看看上海县各地不断修建的房屋,就知道我这个数据,哪怕是有点出入,也不会差距太大了。”

  崔文飞夹了一块鱼肉,有滋有味的吃着。

  新鲜的海鱼,以前他们哪怕是世家子弟,也是没有机会吃到的。

  但是现在在上海,却是可以每天都吃到。

  那鲜嫩的口感,让崔文飞已经不想回长安城了。

  “你们崔家的渔网作坊,现在生意也很是不错吧?”

  清河崔氏之前的麻布生意是大唐最大的。

  虽然这几年受到羊毛线和棉布的影响,麻布的影响力大大的下降了。

  但是麻绳的生意却是好了很多。

  特别是上海县这边大力的发展捕鱼业,对于渔网以及各种绳索的需求是一天比一天多。

  所以麻绳虽然不起眼,但却是一个不小的产业。

  最关键是这个产业的竞争不算是特别的激烈。

  “还不错,我们作坊的渔网和麻绳的质量好,价格低,大家都喜欢买。”

  这个作坊是崔文飞负责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到这个作坊的时候,他忍不住有点眉飞色舞。

  没办法,这就是他的成绩啊。

  “我听说那商品交易中心快要修建好了,到时候我们是不是要考虑在那里也开设一个铺子?”

  郑海东负责的产业跟崔文飞负责的没有太大的冲突。

  所以对于很多事情,他们都愿意彼此沟通交流一下意见。

  “商品交易中心的规模搞的那么大,到时候的影响力应该不小,不管出于什么考虑,我们都要在那里开设一个铺子的。”

  崔文飞的这个答案,倒是没有出乎郑海东的预料。 奇书屋为你提供最快的大唐皇长孙更新,第311章 上海县的变化免费阅读。https://www.yanbkk.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