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大宋的耻辱。
除了靖康之耻,就是这个澶渊之盟了。
但真的是耻辱么,也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后世始终是站在一个貌似客观的位置来评价当时的政策,决策。
但就评价而言,就没有客观一说。
人无完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帝王将相,贩夫走卒。
所以特意写一章来说说瓜的感觉。
【澶渊之盟的背景】
1003年,辽军南下攻宋,激战长达1年。
初始状态,辽占优势,后面宋依城固守,辽军的攻势被遏制。
瀛州之战,萧太后亲自击鼓,还是无法攻克,数万伤亡。
澶州之战,辽军大将在城下被宋军床子弩当场击毙。
由此前线战事渐平,辽军虽在攻势,但久攻不克,深入作战,战线太长,面临崩盘,辽军内部呼吁议和。(这里也有萧太后把持朝政太久,内部不愿的原因)
而,宋真宗其实是被寇准逼着御驾亲征,颇有点见好就收的意味。
所以两边一拍即合。
【澶渊之盟的内容】
一,宋辽两国互约为兄弟之国。
二,辽国归还瀛州、莫州等地,双方以白沟河为界。
三,宋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
四,双方开放边境进行贸易。
【澶渊之盟的签订人】
当时在场的除了宋真宗,还有寇准寇大大,其他那些先忽略不计。
~~~~~~~
我们从背景分析:
辽国自然是兵强马壮,要不然也不敢来。
宋真宗这货,唉,反正就是软,朝廷也软趴趴,契丹一来,丢了几座城市之后,居然就有南逃的说法。这里,洗都洗不白,他么的就是怂。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说。辽国确实很强,当时的宋国并没有辽国那么彪悍,前面赵光义同学的几次攻辽失败让大家没有了底气。
寇大大自然是不让南逃的。
一个是国之气节,另一个是攻城不行,咱们宋军守城还是可以的啊,而且军民一心,不能反攻,守城绝对妥妥的。
然后正如寇准预料,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士气。
城守住了,还杀死了对方的大将。辽军士气萎靡,宋军空前振奋。
后世有人说应当乘胜追击,应该把辽国打回老家。
说是一句话,做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守势跟攻势是两码事,老将老兵都被赵光义霍霍完了,新兵新将缺乏五代十国这班老人的不怕死精神。怕是扑杀不成,反而被反攻了。
弱,要认!
胯下之辱什么的,还被传颂千年呢。
所以,盟约走起!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盟约的内容:
1.兄弟国。宋真宗比辽圣宗年长,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注意,这里并不是仅指这一届。而是世代宋为兄,辽为弟。瓜窃以为这是寇大大埋下的第一个坑。
2.领土。此处没有割让土地,并非丧权辱国,辽国把打下来的还回来了。
3.岁币。当时宋年财政收入是2600万贯,加上实物大概是4000贯。按一贯等于一两算,十万两加20万匹布就是九年一毛的。而且宋朝的国库收入增长速度很快。这个数额基本上就是有点年底做大哥的给小弟一点补贴的意思。这一条,要说没有加重宋朝负担那不可能,但要说加了很多,还不至于。瓜以为这也是当时签约的大佬考虑过的,因为还有第四条。
4.开放贸易。辽军退兵,两国和平,这边境恢复安定,原来的因为战乱而荒芜的地区逐渐恢复了生产生活。贸易更是加持了发展速度。史料记载通过贸易宋朝每年怒挣80万贯。
再接着分析一下签约人:
宋真宗,寇准。
宋真宗其实就是个工具人,且不提。
寇准呢!他可不是个软柿子!他都能逼着宋真宗御驾亲征了!
十九岁金榜题名,三十四入阁为相,一生里起起落落,地方去过,京城常驻,跟了两任皇帝,其中赵光义的经济政治头脑,还是很灵光的。聪明的人是会从身边的人学到很多自己本身缺乏的东西的。
瓜着实觉得,寇准不会让这个他本不同意的和谈朝着辽国有利的方面去谈。
细看盟约的条例,兄弟之国,辽国为弟——这里打的是宋真宗岁数较大的名头,但事实上是把两国放到了宋在上辽在下的位置。典型文人的文字游戏,正如古时所谓的师出有名,你要有说得过去的理由才能去打别人而不受非议,这是当时人的三观,但凡受过一些教育的人都是自觉遵守的。
领土方面,寇准寸土不让,你吃了的给我吐出来!
岁币跟贸易则是相关的,我给你点零花,你再拿钱到我家买东西,里外里的就找回来了。(当然后来辽国人学聪明了,只要宋国稀缺的白银,上等的好布。)
【整个条约最重点的地方其实在第三条岁币这里,埋了一个很大的坑。】
辽国本国财政收入,跟宋国的环境是不一样的,类似唐时的割据势力,辽国下属有很多地方军队,他们长期劫掠周边,主要也就是宋国,然后留下一些钱自己发展,交一些到辽国皇帝。
这和平的条约一签,原本是辽国皇帝下面的地方人可以拿到一些钱发展本身的,直接就到了辽国皇帝手里得了,他们一点好处没有。
这上下层的矛盾就被寇准这一招给加剧了。
因为和平,两国无战事,辽国军事上日趋松弛,上层因为这笔意外之财,穷奢极侈也好,酒池肉林也罢,腐化得很快。
辽国松弛,所以,强盛至极的辽国比宋国还先倒下了。
辽国为什么比宋国还早亡,没有这份盟约的功劳么!?www.ýáńbkj.ćőm
只是,唉,想得挺好,自己人不争气,寇大大徒呼荷荷。
辽国松弛的同时,宋国也很松弛,也就是还有个西夏在边上立着,逼着还得完善军备,加强边防。才死得慢一些。
瓜估摸着寇准虽然埋了坑,但是还没来及好好挖,就被凉了心。
据说寇准签订了这份合约之后就骄横跋扈啥啥的,逼着皇帝亲征这事,虽然结果不差,但皇帝想起来也不能高兴啊,后来又有宋朝内部的各种,于是被贬官,被诬陷,客死他乡。
于是这个盟约埋下的坑,还没来得及展开,想坑辽国的同时把宋国自己也坑了。
要说澶渊之盟,瓜觉得,又是被断章取义的历史上的一篇。
后世断章取义也就罢了,当时的人断章取义才是关键。
宋真宗其后的历任君王在战争中妥协求和,拿钱换和平的趋势走高。
文臣觉得,寇准都这么干了,我为啥不能。
皇帝觉得,我前面的都这么干了,我为啥不能。
所以,要说评价,需要综合当时的背景来说,跟后面的接棒人来说。
打赢了还议和就说宋朝没有民族气节这事,就是黑。
自古以来只以成败论英雄,如果宋朝后面的人立住了,领会了,是不是会有人夸宋国当时是高瞻远瞩呢,是战略性退让呢?
无从考究。。。。历史没有如果。
但签订盟约之后,北宋的发展确确实实一日千里是真的,创造了宋朝的先进文化技术文明是真的。
四大发明有三个,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都是在宋代出现并得到大规模的实际应用。
没有这一百年的和平,宋国不会有这样的发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以上吧,瓜一家之言。 奇书屋为你提供最快的关羽长李冬儿更新,小科普:澶渊之盟免费阅读。https://www.yanbkk.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