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审美所表现出的弱化、异化状态,必然影响着电影艺术融入美育教育的效率与效果,高校及教师应从纠正学生不良审美状态入手,强化对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塑造,这就要求高校及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注重剖析影片背后的审美文化与审美价值。如影片《变脸》围绕川剧艺术中的变脸技艺展开,不仅向观众呈现了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而且体现了许多传统文化技艺固步自封的传承矛盾,优秀传统文化、技艺需要依靠传承实现精神延续,往往却因自身规则而陷入孤境,最终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传统艺术得以传承。教师利用这类影片开展美育教育,要注重通过影片传承出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对文化存在、文化传承进行深度思考,也要帮助学生学会审视自我存在和精神焦虑。电影《长津湖》、《中国机长》、《战狼2》、《红海行动》等爱国主义题材影片,通过改编真实事为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呈现不同寻常的历史记忆与国家精神。高校教师需要通过有深度的电影,为学生带来足以触及灵魂的审美体验,也需要以正能量影片向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审美价值观,从而通过电影艺术实现对学生群体健康审美观的引导与塑造。
3、要充分挖掘电影艺术中的美育价值
面对高校电影艺术课程深度不足、美育教育效果有限的现实问题,任课教师还应从全面育人角度出发,深度挖掘电影艺术中的美育价值。一方面,教师可将影片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具体载体,通过播放合适的电影及其音乐片段,突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目标,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影片剧情转移到影片配乐方面,进一步激发学生音乐爱好、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帮助学生从影片制作角度出发,感受音乐独特的塑造力与感染力,电影艺术的美育教育更加丰富多元。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分析讲解凸显影片的细节之美和文化韵味。不同主题、背景下影片的表达风格不一,审美要素和审美内涵也迥然不同,教师理应帮助学生学会从艺术角度、思想角度欣赏影片。以电影色彩为例,无论是场地布景还是人物服装,在电影艺术中都会通过色彩设计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尤其国产电影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色彩运用是影片视觉表达的技巧之一,更是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表达影片情感的重要手段,比如国产影片中的红色代表热烈、喜庆、豪放,也意味着乐观与正义;黑色既有刚直、无私、庄严的象征意义,也有冷漠、黑暗、残酷的消极意味。教师利用电影艺术开展美育教育,可以从色彩美学角度引导学生实现视觉审美与情感审美的同步提升。ýáńbkj.ćőm
关于黑色电影,在《电影艺术辞典》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定义:“黑色电影是一种与其他传统类型交织在一起的,兼具美国暴力主义的影视题材、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和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结合体。”[1]电影学界公认1941年诞生的侦探片《马耳他之鹰》开创了黑色电影的典范,在这部影片中展现出来的视觉风格被后来的电影人吸收利用,成为了黑色电影的典型特征。奥逊·威尔斯于1958年导演的《邪恶的接触》通常被认为是传统黑色电影的落幕之作。因此,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涌现的具有黑色电影风格但又不完全照搬黑色电影类型公式的影片被学者们界定为新黑色电影。《美国黑色电影研究》一书认为,黑色电影不应该有新旧之分,新黑色电影只是对黑色电影中那些故事和情调的重新编码和再造,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探索开发新鲜的故事、主题和风格。”[2]所以,对于新黑色电影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黑色电影的精华,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展现了自己的新的风格特征。新黑色电影展露出了社会的阴暗面以及人性中的另一面,让观众可以看到许多未曾暴露在阳光下的问题,从而展示出对社会中人本身的关注。新黑色电影的演变,与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电影业的内部变革息息相关。 奇书屋为你提供最快的甜夏更新,第206章 抢不上课免费阅读。https://www.yanbkk.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