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清明节的时候,他带着几个人,把北塘村的种养基地鼓捣完了。
这是坐落在大北沟平台上的一块开阔地,早些年,在合作社期间,这可是一块肥地。
那个时候,这块两条山沟雨水冲积,淤塞而成的地带,土壤是相当肥沃的。
现在,村里投入资金建设了拦洪大坝,这块土地一直被村里播种谷子,长出的庄稼穗大,而且籽粒饱满,打出的小米,格外好吃。
结果,被王大江这个蔫吧人,几个月的光景,就像变魔术似的,建设成了一个种养基地。
其中,保留了20亩的有土种植,种的都是本地的流行蔬菜芹菜、菠菜、莴苣、小葱。
剩下的20亩,被王大江给设计成了无土栽培基地,引进了新技术哩。
大棚里的种植基,早已经被王大江整理好,据一些干活的人说,里面还放上了椰子壳呢。
这在传统农民的认知中,简直就是瞎胡闹,没见过这么种地的,离开土怎么种菜。
经过一周的忙活,王大江领着人完成了育苗工作,就等新苗长成,再二次移栽了。
有人听说,王大江引进了一批新品种,这些蔬菜都是高产蔬菜,可棒了。
每天清早,王大江都要穿上白大褂,在大棚里面,来回巡查,查看苗情,指导工人们浇水,通风。
一向蔫啦吧唧的王大江,穿着白大褂,戴着眼镜子,不像个农民,反倒像个大夫。
有人开玩笑说“嘿嘿,现在可好玩了,又出了一个新的赵国强,不过这家伙像个兽医,劁猪骟马还可以,给人看病可不成。”。
养猪场里,新抓的猪崽子,在饲养人员的喂养下,也在飞快成长。
最大的特点是,不给这些猪喂猪饲料,而是用最原始的农村喂养年猪的手法,据说这样养出来的猪肉格外地香。
刘文章和李显贵,这两位村中的“大员”,早已多次光临种养基地。
他们每检视一遍,就会有新的发现,这里又有了新的变化,那里的秧苗被绑扎在架子上。
哎呀呀,真没看出来,王大江粗壮的手指头,能够干出这么精细的活计哩。
最让李显贵感觉到惊奇的是,王大江种出来的西红柿,居然是爬蔓的。
这西红柿顺着藤架爬出去很远,早期开花的地方,已经有小柿子长出来了。
夏天复归,百花盛开,温暖和煦的阳光,普照在大地上,各种绿色植物都在疯长。
北塘种养基地里菜苗就像一群讨喜的娃娃,每天都在生长,变得愈发强壮起来。ýáńbkj.ćőm
这边,王大江找了一处空场,搭建了简易的摊位,用于摆放样品,方便村民来采购蔬菜。
在夏日灼烈的阳光里,北塘村种养基地的第一批蔬菜,很快就长成了。
王大江高超的技术得到尽情的释放,广受阳光的福泽的菜娃娃们尽情伸展,一切美好已经达成。
当正在家里忙碌着,接待各地的游客的人们。
突然,从村里大喇叭的广播里听到“大北沟种养基地的蔬菜成熟了,大家可以去购买了。”的时候。
人们才从忙碌中解脱出来,突然意识到,是该走出去,买点本村的新鲜蔬菜了。
村里广播后,北沟种养殖基地,立马人头攒动。
各家各户的主人们,或骑车、或提篮地来到这里,鲜灵灵的蔬菜被这些人所青睐。
不到一天的光景,第一批蔬菜就被采购一空。
当然,这里面也有部分游客,听说有机菜后,加入了采购大军里。
七月伊始,王大江的无土栽培蔬菜,进入到成熟季。
此时,经营户们到本村种养基地采购蔬菜,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他们已经彻底服气。
瞧,人家王大江种出的菜,真是太好了,西红柿长成了树,满树都是鲜红的柿子,摘了这茬,还有下一茬在生长。
椰子壳培养基上长出的菠菜叶子肥大又鲜绿,水培的芹菜鲜嫩可口,炒出来的芹菜羊肉,客人最爱吃,这菜太带劲了。
因北塘种养基地的有机菜,给北塘温泉农家游再添了一个宣传点。
许多城里人,都愿意到这里泡温泉,品尝绿色有机菜,临走的时候,还可以买上一些。
甚至,有的游客已经看到猪舍里面的大肥猪,撂下话说“等进入腊月,就来这里买猪肉呢!”。
品牌效应自然彰显,北塘村农家游的生意更加火爆了。
北塘新村的人们,就好像走在一个光明的通道里,眼前充满各种希望,人们抢着奔向这希望之门。
就连赵午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是穿着工作服,打扫完村里街道卫生。
回到家里洗漱干净,换上服务员的制服,给老婆打下手,或者帮着年迈的老母亲,伺候儿子。
现在,赵午文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已经心满意足了,别看儿媳妇肢体有残疾。
可是,她头脑灵光的很,是个做生意的好手,有些老顾客喜欢憨憨的赵午文,还专门选择在他家消费哩。
现在,人们终于明白了木生的良苦用心,是他的设计,才让北塘温泉农家院持续红火,形成了品牌。
李月娥又有了新工作任务,对旅游经营户采购的食材进行审核。
凡是在镇上大集采购的“三无”产品,一律禁止进村出售,坚决防止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在木生领导下,北塘村已经得以沉淀和升华,在岁月中缓慢成长,成就了一个产业项目发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赵二狗家的生意依旧红火,这家伙的前半生过得不咋地,可自打娶了媳妇后。
他家的日子腾地一下子,就抖起来了,谁也没有想到,当年被一群娘们奚落的二狗。
现在,成了这帮娘们羡慕的对象,他老婆不但做得一手好饭菜。
更让人啧舌的是,赵二狗媳妇还懂茶,据说这女人过去外出打工,在茶馆待过。
经过她一阵子拾掇,在家里一楼收拾出了一间茶馆。
这也成为目前北塘新村唯一的茶馆。
起初,一些人背后嚼舌根,说:“纯属瞎鸡巴得瑟,吃饱肚子才几天啊,谁喝那破茶水啊!”。
可后来,人们才发现,来二狗家小茶馆喝茶的人大有人在,人家茶馆的生意更带劲。
吃饭必须是在饭点,可这喝茶可就是随时随地的,人家把非饭点给利用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代,只要顺应时代,肯吃苦就有钱可赚。
据说,等着北塘村种养基地,第一批肥猪出栏的人大有人在。
甚至,有个别消息灵通人士说“好家伙,猪场的肥猪是吃棒子粒长大的,现在有些县里领导,还让给留下几头猪,过年时候用哩。”。
新的理念,再加上强有力的落实,让北塘村的经济形势一路向好。
一些考上大学的学生,连户口都不迁走,他们就怕未来分配集体收益时,少了自己那一份。
这与托关系,走后门,办理“农专非”的过去,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反差。
哎呀呀!这可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绝对不能再数那本老黄历喽! 奇书屋为你提供最快的北塘村往事更新,第342章、效果彰显免费阅读。https://www.yanbkk.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