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屋>穿越小说>天下末年>慕寒的些许偏见,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这两日有一位书友,再评论本书的一些向性问题,主要集中在几点,慕寒在这里详细说一下。

  斗将是否应该写,不写的话就该按照史书的战争模式来写,既然不按照史书的模式来写,就应该写点斗将吸引眼球。从这里又引出了徐荣能否称的上名将的问题,这一点稍后再说,先说战争模式。

  斗将慕寒之前在章节内有提点过,也写过一次,就是甘泉宫南谷口一战,由庞德出阵。但是,先前本来不打算写这一点,不过后来感觉只靠具装甲骑,想战胜数倍敌军,有点困难,因此写了一段。但之后,所有的战争,大多阵战。

  从史书上来看,斗将存在的次数,几千年加在一起,也就十几次而已,少之又少,那么仗又是怎么打的呢?显而易见,几乎都是阵战。

  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还有许多用计交战的。用计的确实不少,但九成的战事都是阵战。大家不要总盯着那些有名的战例,而忘记还有许多小型战事,连史书都不会记载。

  一句话,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渣渣。

  真实的情况就是,我比你强,那你要么硬抗,要么就退,就这么简单。只有实力弱小或者两军势均力敌的时候,才会想到用计。不然,我实力比你强那么多,我还搞那么些花里胡哨干嘛。

  计,三国演义都看过了,对此有很大的印象,感觉计非常厉害。但是,是药三分毒,计也有两面性啊。

  举个例子吧,调虎离山。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调走对方主力,然后集结兵力攻打分散的敌军。这个时候,会出现两种状况,敌军溃败就不提了。可若是敌人撑住了,那就是被敌人合围的后果。势均力敌的状况下,显然用计有些冒险,因为如果败了,那就彻底没了。此时,反倒不如光明正大的阵战,纵是有所不敌,也能徐徐后退。

  兵者,国之大事。

  没人会选择这种冒险的方式,相反很多人都会选择稳妥。

  两军阵前用计,说白了就是冒险。

  那么什么时候,用计呢?

  最典型的例子,长平之战,两军势均力敌。

  秦军用离间计,不仅使赵国临阵换帅,更是借着赵国撑不下去的大势,使得赵王心急,催促赵括主动出击,从而使得白起大展身手。而此次最后的交战,白起用的是什么,是穿插战术!

  所以,不是迫不得已,没人会选择两军阵前用计,更多的是后方帷幕间的计略交锋,而不是军前。

  书中呢,慕寒写的也有些乱,阵前用计最多的应该就是伏击和夜袭。这一点把握的力度不好,写的有些频繁了。其实看看楚汉争霸的交锋,就知道阵前用计的真不多,更多的是合纵和连横。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都是迫不得已。垓下之战,更多体现的是统帅的战术运用。

  说到统帅了,那就该说徐荣的事了。

  徐荣算不算得上名将,很难把握。但是,大家对于名将的设想,有些想当然了。

  成为名将,最重要的两点,其一资历,其二能力。

  先说资历,最典型的名将就是王翦,观其一生,破李牧还是靠着秦朝庙堂使得离间计,而破项燕就纯粹的阵前指挥,以及观察能力。这里就得说一下,反面教材李信了。

  李信、蒙恬的能力,不用说,大家也都清楚的很。但是南下伐楚,李信用二十万兵。此时楚国尚可聚集三四十万众,秦军属于兵力劣势一方,但秦军战斗力强,毋庸置疑。李信如何做的呢,他认为己军实力强,兵力弱,应当以雷霆之势,迅速打开楚国防线缺口,从而杀入楚国腹内,击垮楚国君臣的心气。

  想法很妙,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的闪电战了。

  但李信碰上了老将项燕。

  项燕明显是猜到了李信的想法,且战且退,另遣精锐绕后。先是一点点的消磨秦军锐气,而后截断其退路,击垮了秦军的士气,从而形成胜势。

  以二十万秦军,若列阵而战,想必即便是败了,始皇帝也不会自此深藏李信。更不用说,列阵相博的话,二十万秦军还有一定的胜算呢。

  接着,换王翦来,六十万大军,绝对实力。可王翦也不急,等待着劣势方的项燕出失误,然后逮着了就赢了。

  简单吗?

  不简单。

  正所谓人多势众,秦军六十万大军,必然士气高昂,锋芒尽露,从而骄气必生。但王翦却硬生生摁住大军一年,在这期间,王翦不仅要摁下军中焦躁,还得保证不会打击到将士的锐气。

  这就是最彰显资历重要的时候了。

  玩不好的人,大军歇上一年,就松懈了,没战心了。玩的好的人,就是这样,莫说一年,两年三年,军心不下。

  这也导致项燕必须要打下去的原因了,因为再不打,楚军可能就要松懈了。

  同样,资历老的人,不仅君王信得过,底下的将校兵卒,都信的过。而且,莫说古代,就是现在这个时代,一般人也不会让没点威望的年轻人去办极其重要的事情。

  徐荣在本书中,就是属于资历类的名将。史书中,徐荣是董卓帐下唯一一个外州中郎将,其余三人是董旻、牛辅、董越。董旻、牛辅是老董亲人,董越不是老董的亲属,也不是董氏族人,更可能是家将。这三人都掌握着军权,但徐荣凭什么?

  前期是能力,后期就是资历了。到了入洛后,董卓帐下的战事,基本上都是徐荣负责的,具体到李傕、郭汜几个原本的校尉。

  而在书中,前期穿插了段徐荣跑到巴蜀干仗的荒唐事。但后面的时候,慕寒看重的是什么,是徐荣的资历。除了徐荣,周国只有段煨、苏则,能够充作主帅,因为他们三人资历充足,能压住下面的骄兵悍将。

  如果周国统一了,你们猜书中的千年后,徐荣有没有资格位列武庙?

  其二,靠能力成为名将的。最典型就是韩信和陈庆之。韩信挂帅时,刘邦手下有太多人不服了。但之后一系列的战事,彰显了其兵仙的牛掰。

  陈庆之,才能不俗,但明珠暗藏,跟着老大下了多少年的棋。直到时来运转,造就了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神话。

  先前既然说到了徐荣,那就得说一下曹操了。曹操作为东汉末年一大军事家,能力自然不俗。观其一生战事,以前都是自己打仗,因为没人能充任主帅,只有他才能镇得住下面的兵将。赤壁之战前,他手下曹仁、于禁早就可以独当一面了。但曹操还是亲自挂帅,因为兵太多,将太多了,曹仁和于禁都镇不住场子。

  名将,很难拿来对比。

  总不能说王翦击败了李牧,就说李牧肯定不如王翦吧。

  关羽击败了于禁,但他就是没拿下曹仁。

  周瑜打赢了赤壁之战,可还是没拿下曹仁。

  曹仁难道就比他俩都牛掰?

  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因素。

  怎么比?

  很难比。

  因为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战争,仰仗的是国力。

  统帅的定义,更多是的统筹兵马,也就是镇得住场子,抡的起阵战。实力强盛,稳稳当当的就扫了过去。实力弱,就得去想到用策了,虽然未必能胜,可总归有些希望。

  书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军心士气。

  统帅的基本要务,就是保证士气的持久。基本上指挥十万人,军心士气不殆,战阵繁而不乱,就是合格的统帅了。

  计、略、策,各有不同,也需天时、地利、人和。

  不是说,想拿来用就拿来用的,能充作一军统帅的人,要么年历资老,要么才华绝代,没有那么容易中计的。

  ——————————————————

  嗯,说了这么多,哈哈,总该把书里那点尴尬地方忘了吧!

  混淆视听嘛!

  正所谓书不可不信,尽信书不如无书。

  大家不论是读小说还是读史书,亦或者其他书籍,深陷其中可以,但不能忘我。

  慕寒写的书,必然携带着自己的眼光色彩,这是无法避免了。

  就算是资质通鉴,司马光不也是在后面评论个几句嘛,哈哈~

  同样,史书可信又不可信。

  从秦至清,凡凡两千载,几乎每年都爆发的有战事,可记录到书上的又有多少?

  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成名战例,而不是正常战例。ýáńbkj.ćőm

  冷兵器时期,战术必然有所变化,但八九不离十,永远也脱离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列阵而战。

  亦或者说,从发明出列阵而战的那一刻起,中国历史的战争就固定在这个模式内了。

  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改变,可终究脱离不出冷兵器时代的局限。

  直到热兵器发展开来,才进入到另一个时代的局限。

  直到下一个时代的到来,它才会再度改变。

  这些,都是慕寒的偏见,与我有不同意见的肯定有,绝对不少。

  因为,人心都是不一样的,大家的理解,也都是不一样的。

  以偏概全,是大忌。 奇书屋为你提供最快的天下末年更新,慕寒的些许偏见,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免费阅读。https://www.yanbkk.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